足迹
神秘让我强大百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千六百四十四章 过河拆桥(第5页)

它们可以在那些贫瘠、零散地块中进行种植,耐旱耐贫瘠。

比如在田间地头,烂旱地中就可以种植番薯和土豆、玉米。

所需要的水分,比小麦少许多。

即便年景差一些,也能有收成。

这就大大减少了饥荒的可能。

实际上在推广了这些作物之物,人口数量直接暴增到原本的2倍。

这是直接提升人口上限的作物。

可想而知,它们的产量是相当稳定的。

不然的话,人口是没法稳定增长的。

在差的年份中,可以达到一个不错的收益。

这一点却是小麦和水稻这种主粮没法实现的。

小麦、水稻都需要大量水,而且在大块平整土地上,才能种植。

对肥力需求也比较高。

当然它们之所以坚持到现代,将其他粮食挤压掉,原因很简单。

它们的生长模式,能够高度匹配农业机械。

它们的穗就在头上,小麦和水稻收割起来很方便,种植起来也方便。

不像别的作物,玉米就不容易收割,比小麦麻烦很多,脱粒也麻烦。

地瓜和土豆更加不用说了,需要的农业机械更加复杂。

不过在封建社会,这不是问题。

而且玉米更加抗旱。

靠着地瓜土豆之类的,老百姓就能度过灾年。

总之先有农业革命,后有工业革命,农业如果搞不定,工业革命搞得再好也没用。

而教科书上,只重点讲工业革命。

似乎一工业化了,百姓就有粮食吃了。

这是扯淡。

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前提,都是先从殖民地获取了充分的粮食之后,将农业人口给挤压出来,变成流动劳动力,这才能工业化的。

因为粮食成为大宗商品,能够完全满足需要,于是百姓不再自给自足,需要出卖劳动力,从而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一分子。

而殖民地的绿色革命,来自于大量土地的开垦,使用骡马和近现代的肥料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