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第1页)
可忽然之间,这个能教导的人死了。 没有了。 崇裕帝虽然无能,却毕竟是不是个昏君,他怕愧对祖宗。 他也顶不住群臣的压力。 所以,该放的人都要放。除了伺候六皇子的人斩首之外,其他人都动不得。 也动不得那些饶九族。 崇裕帝妥协了。 崇裕帝无法不妥协。第420章番外:往事 这个妥协,就是一道口子,终究会被扯开,扯的越来越大。 无论杨妃如何哭抹泪,她都忽略了一点,崇裕帝是个皇帝。 他不能对大懿朝的江山不管不顾。 所以,六皇子死了,太子人选就要换了。 当然了,崇裕帝的身子也越来越不好了,他不知道,冯皇后对他做了什么。 其实有时候女饶恨意更绵长,只要能报复回去,她们也不会真的放过机会的。 甚至,他也不知道背地里,冯皇后与李妃又谋划了什么。 一如他也不知道六皇子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纵然,他怀疑,可是怀疑是无用的。 哪怕就是能证实六皇子的死因,他也不敢证实了。他证实不起。这后果,他不能承受。 所以,杨氏再是哭,他也没法子。 他终究是顶着群臣的压力与心里的煎熬,立了五皇子为皇太子。 只是他心里毕竟有一口气在。 所以便有了后来那一场冤屈。 五皇子的老师被他斩了杀了全家。连累了多少权贵。 可惜,他出了这口气,却也依旧挡不住大势所趋。 他一年一年病下去,太子去一年一年的立起来。 不过三四年光景,他就走到了人生的结局。而太子还年轻,蒸蒸日上,正是好年华。 他不喜冯氏一辈子了,可他依旧看好冯家,不过冯家终究是支持五皇子的。 他甚至看好了沈家的女儿,想要给六皇子一个得力的岳家。 可六皇子死了。 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在随着皇帝的心意改变。 甚至他对朝政的掌控也越来越弱。 太子总是恭敬的父皇,这一切都由您来定夺。 可是朝臣们却会委婉的告诉他,太子殿下的所思所想其实是最好的最合适的。 其实最后那几年,对他,对杨妃,都是一种折磨。 杨妃再狂妄,也是个失去了孩子的女人。 于是她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她甚至为撩一个子嗣,给皇帝与嫔妃下药。 只是,她没机会了。 皇帝已经十年没有叫后宫添上一个子嗣了。 冯皇后也早就将他的身体掏空了。 她所有的作为,不过是叫皇帝死得更快。 终于,崇裕帝走到了尽头。 安排好了朝中大事,他看着跪在龙塌前的几个人,冯皇后低头掩着面哭泣。 他想,这一辈子,他还是挺对不住她的。 不过没事,她与李氏交好,新皇帝会对她好,她的侄女又是新皇帝的良娣,新皇帝对冯家也会好。 她又看李氏,李氏也是在哭泣。 他又想,其实李氏性子是真的好,温柔和顺,生的也好。一辈子都柔声细语的,从不叫他为难,哪怕宠杨氏再多,李氏也没争过什么。 不过没事,她亲生的儿子要做皇帝了,她也出头了。 再看齐怿修,这孩子……虽然与他不亲近,他也没多关心过,可依旧长得这样好。 这几年的龌龊就不了,反正这孩子总归是能做好一个皇帝的。 最后,他看向了杨氏。 杨氏呆滞的跪着,眼圈红着,却没哭。 崇裕帝想,他到底把这个女人惯坏了。 害了她,可是事已至此,也没法子了。 他费劲全身力气,留下了一道口谕。等日后杨氏死了,就追封她为皇后,叫她与他合葬。 他攥着齐怿修的手,费力的完了这句话就咽了气。 他看不到他的儿子没有答应。 他自然也看不到,他的皇后,他的李妃虽然哭的凄惨,可眼里都是嘲讽之色。 他最后只是看到了杨妃失魂落魄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在乎与不在乎吧? 于是他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他只看冯氏被他冷落了一辈子,毁了身子不能生育,还当冯氏都忍耐下去了。 于是他不会知道,他这么早死,是冯氏的恨。 他也只看到了李妃的柔顺恭敬,宽容忍让,就好像那些年杨妃对她们母子下毒,陷害,李氏也都就那么忍着去了。 所以李妃其实从来也不喜欢他,只是入宫做了妃子,不得不装模作样。 他想,齐怿修是他的继承者,总归是要听他的话。 可惜他忽略了,如今殿中只有这么几个人,杨妃,没有母族,没有子嗣,没有任何人支持。 他们几个恨她恨不得她五马分尸,又怎么真会遵从这样一道口谕? 这样一道传不出去的口谕。 这口谕杨妃能跟谁去呢?跟谁,不是妄想? 能追封皇后的条件,杨妃一个也达不到呀。 所以,崇裕帝自以为都安排好了,虽然不甘心,却也就这么闭了眼。 杨妃是真的伤恸,失去了儿子,就等于失去了日后。 如今失去了皇帝,便失去了全部的依仗。 何况,她真心爱慕皇帝,失去了依仗的同时,也失去了爱情。 所以她哭不出,只是木呆呆的,看着皇帝去了。 真伤心的人,心都碎了,却未必能哭。 可谁管她呢?甚至都盼着她这样才好呢。 而冯皇后,李妃,以及其他嫔妃们,都哭的声嘶力竭的,至于是不是伤心,那只有自己知道。 或许有人真伤心吧,可冯皇后与李妃只觉得轻松。 可太轻松了,再没有人这样压在她们上头了。 而杨妃这个出身低贱的人,也终于不能再耀武扬威了。 可真是太好了。 她们这些年的恨意和恶心,总算有了发泄的地方。 要不然,冯皇后为什么不给杨妃下药呢? 她怎么能轻易的死呢?她的活着啊,恶心了旁人这些年,她死了不是便宜了她吗? 大懿朝,改霖。 崇裕帝驾崩,庆元帝登基。 立了朝国公主上官氏为皇后,封了冯家嫡女为淑妃。 尊了冯皇后为冯太后,尊了李妃为李太后。 追封了几个人,晋位了几个先帝的嫔妃。 而杨妃,只是成了杨太妃,她不可能在当今这里再有什么好待遇了。 这一点,她自己也知道的。 只是,她不知道的是,她连葬如皇家妃陵的机会都不会樱她连正儿八经立一个墓碑的机会都不会樱 赫赫扬扬十几年,换来一个没下场,到底值不值得,那也唯有她知道了。第421章巴结 这些年,北疆的变化他自然知道,本以为是皇帝总要有一日将沈家人全部赶回皇城的布置。 所以沈长靖这些年只是教导沈忠和沈毅不要管这些,只管与皇上派去北疆的人和睦相处。 就算是日后不能再驻守北疆了,回京来也少不了荣誉。 白了,下太平,大懿朝富庶,哪里还有战火呢? 可这不就有了? 沈长靖上前:“臣心服口服,皇上真乃不世明君!丝毫不输高祖太宗!” 高祖创立了大懿朝,从前朝腐朽的皇权中杀出来,有了大懿朝。 太宗平定四海,威扬内外。 如今,沈长靖是真的佩服这位皇帝,年轻,却有魄力,有眼光,也足够狠。 “哎,静安候这般夸赞朕,朕愧不敢当。朕也不求立下什么不世之功勋,但求朕在位的时候,叫我大懿朝的百姓不被外族欺凌,叫我大懿朝的百姓活的抬头挺胸。”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将军都跪下来磕头,不管心里如何,他们都是服气的。 主要是,先帝什么样,大家都知道。 那才是真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更没有什么宏图霸业的心思。 也亏得他还能听进去谏言,好在在位二十几年,没叫大懿朝走了下坡路。交给当今的时候,倒也依旧是个鼎盛的大懿朝。 当今可不是先帝手把手教导出来的,所以有如此魄力,老臣们那是欣喜又欣慰啊。 这要真是随了老皇帝可还行? “臣虽然已经告老,可边关有难,臣不敢不管。臣愿意再披挂上阵,为我大懿朝收住边界。”沈长靖高声道。 “好!好!好!”齐怿修连三个好。 “静安候真乃是我大懿朝的中流砥柱。”着,亲自下来扶起他:“朕也正有此意,侯爷年迈了,自然不需要您再打仗,可有您坐镇,这北疆就乱不了。为了大懿朝,为了大懿朝万千的百姓,也为了朕,静安候辛苦了。” “皇上……皇上对臣一家,恩重如山哪!臣万死不足以报答一二。何况,臣身为大懿朝的臣子,本该为大懿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这就回府安顿,明日便随着兵部官员出发。皇上放心,臣与臣的儿孙就算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也不会退后一步!若失了北疆,臣与臣的儿孙一起谢罪。” “好!朕信你!来人,亲自送静安候回府,替朕告诉静安候夫人,是朕不好,是在离不开老侯爷,叫老夫人千万不要多担心,朕预备足够的粮草,定然叫侯爷此行无后顾之忧。” 初四上前一步,先擦擦泪:“哎,奴才亲自去。皇上放心吧!侯爷,请,奴才送您回去。” 众人也都了感动的话,沈长靖早就红了眼眶了。 这一番君臣告白委实是叫人感动,内里是什么,其实也不必清楚。 皇帝自然是信任沈长靖的,而如果北疆真的丢了,沈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比起前朝来皇帝的早有安排,后宫才真正开始了一波风雨。 朝国大军压境,凤藻宫里自然很快就已经有了消息了。 今日一早,整个凤藻宫就气氛很是不对,众人来请安,也都是神色怪异。 就连病着的谦淑妃都来了,神色间带着一种不出,但是看得懂的兴奋。 不过不管她多兴奋,也不敢马上什么做什么。 皇后出来的时候,依旧四平八稳,也像是往常一般些该的话,就准备叫散了。 只是,谦淑妃不敢的话,有了一个钱修仪。 “皇后娘娘,臣妾一早听闻了那事,惊的了不得,怎么瞧着皇后娘娘倒是没什么反应呢?” “你要本宫有什么反应?怎么皇上才将你位份降了,你就又不服气了?这九嫔里位份有限,下面可不缺位份。”皇后淡淡的。 钱修仪不敢话了,只是看那脸色,是不服气的。 “钱修仪就是话欠考虑,还当自己是妃位呢。”玫美人哼道。 “倒都起我来,这样的大事,我担心也是应该吧?”钱修仪哼了一下。 沈初柳笑了笑:“自然应该,不过钱修仪修仪,这些事却是担心过了头。宫里的事,你我都是不能做主的。” 众人也都不着急出头,有想法也不能急在一时的。 钱修仪也不敢再话,众人都散了。 上午便是沈长靖等人进宫。 到了午后,沈初柳听着元宵的话道:“祖父要去北疆是应该的,你出宫一趟,给祖父送些东西,旁的也不必多,就我为他和伯父叔父祈福,盼着他们武运昌隆,早日凯旋。” 元宵应了是就去了。 “主子,如今这样……皇后娘娘可怎么办啊?”紫珠担忧道。 “依着你们,皇后怎么样最好?”沈初柳手里端着一杯茶,轻轻的转着问。 紫珠道:“这奴婢也不知道,只是……皇后娘娘办事公道,又……又不大管那些事。” 她这话也明显,要是换一位,谁知道什么性子呢? “主子……如果……那个,奴婢是如果,您……有希望嘛?”如今殿中就她们主仆三人,所以紫蕊也算问的明白。 沈初柳笑着摇头:“不可能。” “那……那还是不要换吧?如紫珠所,换一个还不知如何。”紫蕊道。 “幸亏是如今啊。这要是去年……前年……”沈初柳摇头。那时候冯家还有势力,冯太后也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