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标准化的争执(第1页)
“孙姐,你这新模板,”李明把打印纸往我桌上一拍,声音带着点儿压不住的火气。
“太耽误时间了!我们忙项目都脚打后脑勺了,你还整这些没用的?”
我放下手里正在录入的数据表,抬头看他。
这李明是赵工项目组的,刚毕业两年,脑子活,手也快,就是有点毛躁。
“李明,坐下说。”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怎么就耽误时间了?新模板字段更全,流程更清晰。”
“清晰?”他没坐。
“原来三行能写清的东西,现在非要分五栏!什么‘数据来源标注’、‘处理方式简述’……”
“我们做实验的,结果摆那儿不就行了?弄这些花架子干嘛?纯属增加工作量!”
我拿起他那份试验参数记录。
“你看这里,”我点着其中一栏,“‘原始数据来源’,按老模板,你只写了‘设备a读数’。”
“新模板要求你注明是设备a第几通道、哪个传感器。”
“看着多填几个字,万一以后溯源,或者设备出问题,是不是一下就定位了?省得翻原始记录本大海捞针?”
“哪有那么多万一?”他嘟囔着,“设备稳当着呢。再说,我们组自己人看,都懂!”
“李明,”我加重了点儿语气。
“项目越来越大,协作单位越来越多。你这份记录,下个月要给南方那个精密加工厂做参考,他们懂你们组内部的简称吗?”
“一个标注不清,参数理解错了,模具开废了,算谁的?耽误的时间、浪费的材料,是不是成本?”
他愣了一下,眼神有点闪烁。“那……那也太细了。”
“不是细,是规范。”我把那份记录还给他。
“技术支援中心推这个新标准,不是吃饱了撑的。上个月,三组那边就出过岔子。”
“一个外协单位按老格式的记录理解错了参数,差点把一批关键零件报废了。赵工亲自去救的火,你没听说?”
李明挠挠头:“听是听了点……”
“咱们北峰现在项目交叉多,供应链也长。一个环节出点小纰漏,后面连锁反应,耽误的都是国家项目的节点!”
我看着他的眼睛,“你觉得是花架子,可这点‘花架子’,就是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
“你多花五分钟填清楚,可能给后面省下五天、五周的麻烦,甚至避免重大损失。这时间,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