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环境,新规矩(第1页)
制度。
“孙琳,技术支援中心,领保密u盘。这是旧的。”我把那个带着细微磨损的u盘递过去。
他接过去,细看了几秒,尤其是接口和外壳,然后拉开抽屉,拿出一个登记本。
“登记。姓名,工号,旧u盘编号,领用原因。”
我工工整整填好,在“领用原因”栏写下:外壳轻微磨损。
他核对了一下旧u盘上的激光刻印编号和我填的是否一致,确认无误。
这才从身后一个上了锁的柜子里取出一个同样崭新的u盘,放在一个印着“保密载体”字样的透明袋里递给我。
“拿好。旧件回收销毁。新u盘初始密码在袋里纸条上,首次使用强制修改。使用规范,部门培训过吧?”
“培训过,赵姐都跟我说了。”我连忙点头。
“嗯。记住,专用、专用、专用!”他强调了三遍,这才挥挥手示意我可以走了。
回到工位,赵姐正好抱着一叠文件过来:“领好了?行,正好,有活儿了。”
她把文件放在我桌上最显眼的位置,最上面一本贴着醒目的内部文件标签。
“外协厂送来的第一批样件测试参数汇总。你负责初步整理和格式规范。”
“别紧张,”赵姐像是看穿了我的想法。
“按昨天说的规矩来。第一,确认文件级别。第二,仔细看要求,这份汇总最终要嵌入项目组的综合报告,格式必须统一。”
“你对照一下项目组下发的《参数录入标准模板》,看宏远交来的东西哪些地方不规范。”
我翻开保密笔记本,找到昨天记下的内部文件处理流程和格式要求要点。
先打开电脑桌面上的标准模板,然后才拿起那份宏远送来的汇总报告。
只看了几页,就明白同事们为什么抱怨了。
同一类参数的计量单位,有的用英文缩写,有的用中文全称;表格的列宽不一致。
“赵姐,”我拿着标注好的文件和标准模板,走到她工位旁,“这里有几处问题,您看下我标注的对不对?”
赵姐接过去,“嗯,眼力不错,问题都找出来了。”
她用笔点着那个疑似点错小数点的冲击力值,“这种错误最要命,表面看是个小失误。”
“要是没发现直接递上去,用在报告里甚至指导后续试验,后果不堪设想。你打算怎么处理?”
“按流程,先登记发现的问题,外协那边的对接人,把标注好的文件扫描件和修改要求发过去,请他们确认并重新提交?”
我回忆着笔记本上的流程。
“对。”赵姐点头,“语气要专业,但要求必须明确、强硬。”
“告诉他们,这是内部文件,有严格格式和数据准确性要求,不达标我们无法接收。”
“这是给他们,也是给我们自己把关。”
“记住,咱们技术支援,就是项目组的第一道质量防火墙,文件格式、数据规范,都是防火墙的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