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对不起,我的爱人是祖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第5页)

  ——在地面炸开一片火雨。

  这样的画面,大家在电视上、在电影里,在无数爱国主义育的课程ppt中都已经看过无数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确实不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也不能怪他们。

  他们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们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愁绪。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电影式的战争的画面带来的冲击,远不及他们现实生活中考试绩的压力和请传奇的烦恼。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懂的。

  只有宁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经历过。

  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经一路颠沛,从整个国家版图的东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战火中四下奔逃……

  然后,终于拿起木仓,挺身向前。

  “白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诉苦大会中蜕变为被苦难凝聚的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课中,思想被燎原的星火点燃。”

  “而这位‘白马夫人’的故事和传奇,时至今日,依然在松涂县的老百姓之间,口口相传。”

  “……宁馥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在白马山的匪寨之中,组建起了由精锐力量组的侦查排和战地急救班,也就是整编第十八团独立侦察营和战地医疗班的前身。在死守2201高地的战斗中,敌人对整个高地倾泻了上百吨的火炮和弹『药』,在这种近乎毁灭式的轰炸中,混编第十八团坚守阵地到了最后一刻,功击退敌军的攻十余次。”

  “在惨烈的战斗中,十八团的医疗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用担架抢救伤员,担架不够,就用抬、背的方式转移受伤的战士。他们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去拯救士兵的生命。

  天门山一役,十八团医疗班十名战士,他们训练有素、高效镇定,救护了全团上百名伤员,极大地保存了有生战斗力量,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和第十八团建制的留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医疗班也配备防身用手木仓。在宁馥对医疗班的训练要求中就有一条,——‘既是医生,也是战士。’”

  “他们一边救护伤员,一边击毙敌人,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刻,面对敌军搜山的一个分队,为了保证隐蔽着伤员的临时战地救护所不被发现,六名医疗班成员毅然出击,分头行动,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引开了敌军,保全了藏有伤员的救护所。”

  “他们中,有曾经的江湖游医,也有留洋归来的高材生,还有两名年纪未满十八岁的女孩。这六名医疗班成员且战且退,最终在子弹耗尽的情况下誓死不降,跳下山崖。”

  宁馥的贡献,不仅在于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抗日队伍,也在于她带来了先的战地救护理念,科学的战地救护方法,更在于……她在一群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信仰”的火种。

  滇缅一战,多少英魂长留异乡。

  白马山这一支曾经被无数人看轻、蔑视,以为不过是乌合之众,绿林草莽的力量,如同一支尖刀,随着鸣锣出兵的悲壮,直刺入侵略者的咽喉。

  而白马山的精神,也在他们斩断自己所有退路的一刹那,永远铭刻在怒江之畔。

  巍巍天门,滚滚怒涛。

  那一群曾经是骗子、混混、农民、猎户和贩夫走卒的人,只是回头略一遥望,就渐渐地消失在山雾之中了。

  其实,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信仰”。

  只是心中一个朴素的念头——

  不能叫豺狼打自己家里头来。不能叫天底下受苦受难的人再多一个、两个、三个。不能叫中国人的孩子,将来给别人做猪狗、做牛马。